中文
English

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:医疗监护的关键伙伴

2025-08-21

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:

医疗监护的关键伙伴




苏州圣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在现代医疗监护中,那些贴在皮肤上小巧玲珑的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看似简单,却是连接患者生命体征与心电监护等设备的重要桥梁。这些电极负责采集和传输心脏电信号,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。


👉设计与工艺,

电极的结构与奥秘

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的设计与工艺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容。从结构上看,它通常由基衬、导电胶、电极扣组成,材料可用无纺布、发泡纸、加涂医用压敏胶制成。基衬材料既能保证透气性,又能提供舒适的佩戴体验。导电膏则是电极的核心组成部分,直接关系到信号质量。电极的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,圣惠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的电极扣结构能显著降低干扰和信号失真。


质量要求,

不容妥协的性能指标

      心电电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体征监测的准确性。根据行业标准(YY/T0196-2023),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有多项关键性能指标。

      交流阻抗 (10Hz): 均值 ≤ 2.0 kΩ,任意一对 ≤ 3.0 kΩ;直流失调电压: ≤ 100 mV;内部噪声 (0.15Hz-100Hz): ≤ 150 μV;除颤过载恢复: 极化电压 ≤ 100 mV | 30s内变化率 ≤ 1 mV/s;偏置电流耐受: 施加200nA直流后,失调电压变化 ≤ 100 mV。

      除颤过载恢复能力尤为重要——在经过200V电压放电后放电后5秒内电压衰减至≤100mV,随后30s内变化率≤1mV/s。



超越想象的的多领域应用


        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,几乎覆盖了所有需要心电监测的医疗场合。

      在临床监护中,它们普遍用于手术室、麻醉科、ICU病房、心内科、心外科和急救中心。不同科室对电极的要求也有所不同——手术室可能更注重防干扰能力,而急诊科可能更看重粘贴牢固性。

      诊断领域是另一大应用场景,特别是24小时动态心电(Holter)检查及踏板运动心电检查。这些检查对电极的长期稳定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
👉 正确使用,发挥性能的关键环节

      即使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本身质量合格,不正确使用也会影响监测效果。正确使用一次性心电电极需要遵循多个步骤。

皮肤准备是关键:电极粘贴位置应清洁、干燥并去除皮肤油脂,粘贴处若有浓密毛发应剪去,以降低阻抗。

电极粘贴时“应避免触及粘结表面”,将电极放置于已准备好的皮肤表面中心点后,“应以圆周形按压来贴合,使周边粘贴牢固”但“避免压在电极中心点”

移除电极时也有讲究:为减少皮肤损伤,“应缓慢地轻轻地揭除电极边缘”。这些细节虽小,却对使用效果和患者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。


👉 存储与注意事项,

保障电极有效期内的性能

      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通常有一定的有效期,存储条件直接影响电极在有效期内的性能。

      一般来说,电极应存放在温度5-33摄氏度、湿度小于80%、通风良好的环境中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“不能使电极在袋外放置大于30天”,因为这样会导致导电膏干燥。

      使用禁忌也不容忽视:皮肤过敏体质患者及电极粘贴处有皮肤病或皮肤破损者禁用。同时,应“避免把电极放在发炎的皮肤位置上。

      选择一款合适的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,意味着选择清晰准确的心电波形、患者舒适的佩戴体验和医护人员操作的便捷性。

      随着技术创新,心电监测将更加精准舒适,这些进展让每一次心跳都被准确记录,为医生提供可靠诊断依据,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。



欢迎关注

线上品牌




分享